太行、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万仞。本在冀州之南,河阳之北。
北山的山上没有庙,没有庙的山对面住了一个人,道上的人都称他为标公,不是“自称东哥那个自称”。
   当然他的家门口会有一座大山,这座大山真的很大,它方百里,高万仞、太孽了。所以标公要出山办点啥子事情都十分的恼火、翻山越岭不说,山中野兽野人多如牛毛、出山入山十分之艰难;
   有一天标公突然想,如果能把山移走,那么以后生活起来就会很方便了、然后他就开始移山了。
   由于刚才说到的山中的野兽和野人,所以标公是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干这件事情。现在野兽与野人分布在上的周围,标公一旦开始挖掘泥土和石头,野兽和野人就会闻声赶来,将标公宰掉,反抗的余地都没有,憋憋被斩!所以,标公在挖掘的时候,一旦开始,就必须在野兽与野人赶到之前躲起来,如果标公停止工作,那么野兽就会往它来的方向往回走,一直回到它出发的地点,但是如果中途标公又开始工作,那么所有的野兽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赶过来,哪怕在回去的路上。
   由于这座山真的很大,标公是不可能把他彻底的移走的,但是标公仍然会无止境的做下去。
   现在给你一个单位时间T,与单位时间标公能挖掘的泥土数量;
   然后若干的野兽,一个野兽用两个数来描述,D,V ,Di 表示该野兽距离标公的距离,Vi表示单位时间野兽的奔跑的距离;(距离与时间单位统统一致);
   标公想知道,T单位时间里,他在不被野兽干掉的情况下最多挖掘的泥土数量;
  输入数据:
  第一行  两个数 , T , X  (T<=100000) 表示标公要做T个单位时间,(x<=T)表示单位时间的挖掘泥土数量;
  第二行  一个数 , N ,(N <= 3000) 表示N个野兽。
  接下来的N行,Di , Vi ( 1<= Vi < Di <=100000)表示每一个野兽距离标公的距离与速度;
  输出数据:
  一行 : ans;  表示T单位时间里,标公在不被野兽干掉的情况下最多挖掘的泥土数量;
  样例1.in
  100 5
  4 
  999 5 
  133 4
  101 1
  120 4
  样例1.out
  320
 //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样例2.in
   234 7 
   5
   333 5
   1199 3
   322 40
   193 23
   233 11
  样例2.out
   847
数据范围 
对于30%的数据   n <= 500 
对于50%的数据   n <= 1000
对于100%的数据  n <= 3000
